查看原文
其他

俞粟庐:度曲刍言

俞粟庐 梨園雜志 2022-05-01

日推送之《度曲刍言》录自1924年5月24日《申报》,为俞粟庐所作,俞粟庐是清末民初一位杰出的清曲家、书法家,享有“江南曲圣”的盛誉,其子俞振飞,亦为昆曲一代大家。《度曲刍言》是他唯一一篇理论著作,也是他一生唱曲的经验总结,对后人的昆曲演唱,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

俞粟庐先生之照片


《度曲刍言》



-序-


 曲之一道,乃乐之支也。自《康衢》、《击壤》以降,乐府之名至汉魏六朝,仍沿其声调加以藻艳,与今曲略近。至唐以绝句为曲,有《清平》、《鬱轮》、《凉州》、《水调》诸名目。入宋而词大盛,柳屯田辈尤为著名,于今曲益近。逮至金章宗时,更为北词,即董解元《西厢》之类,其声尤未纯也。入元而北曲漫衍,遂擅盛一代。顾滞于弦索,杂以胡音,且声多噍杀。及至明代中叶,魏良辅辈变成南曲水磨调,加以赠板,婉丽妩媚,一唱三叹,于是美善兼至,极声调之致。尝读徐灵胎《乐府传声》一书,其论喉舌齿牙唇,四声阴阳,五音清浊,分析详明,与吴中叶怀庭先生论曲诸法相合,足为后学津梁。爰将前人所论,摘成九则,名曰《度曲芻言》,俾初学知其源流,有门径可入。昔人云:「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」此关乎世运之隆替,近世无知之辈以游戏视之,则大谬矣。

 

解明曲意

 

 大凡唱曲,须有曲情。曲情者,曲中之情节也。解明情节,知其意之所在,则唱出口时,儼然一种神情。问者是问,答者是答;悲者黯然魂消,不至反有喜色;欢者恬然自得,不至稍有瘁容;宛若其人自述其情,忘其为度曲,则啟口之时,不求似而自合,此即曲情也。今之习曲者不然,始而请乐工之无文理者按拍,满口土音讹字,四声阴阳,宫商清浊,本不能晓,学者随声按拍,数十遍后,随其笛音高下唱之,既能随笛唱完,教者事毕矣。至于讲解二字,不特废而不行,亦且从无此例。有终日唱此曲,终年唱此曲,甚至一生唱此曲,而不知曲中所言何事,所指何人。口唱而心不唱,此乃无情之曲,与童蒙背书无异。虽声清板正,终是下等,非登峰造极之技耳。《乐记》云:「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」必唱者设身处地,以精神贯串其中,务求酷肖。若是,则同一曲也,其转腔换字之间,别有一种声口;举目回头之际,另是一副神情,较时优迥别。变死腔为活曲,化歌者为雅人,惟在能解二字耳。

 

调熟字音

 

 辨四声,别阴阳,明宫商,分清浊、等音,学歌之首务也。然世人能解此者,数百人中不得一二。不过依样葫芦,求其师之不甚大谬,则习而不察,浑过一生而已。再有必不可少之一事,不得因其难而忽视者,则为出口、收音二诀窍。盖一字有一字之头,出口是也;一字有一字之尾,收音是也。而尾后又有餘音,收煞其字,方能了局。譬如「萧」字,其出口字头与收音字尾并不是「萧」,若出口一作「萧」,中间正音并非是「萧」,反成别字矣。且出口一作「萧」,其音一泄而尽,曲之缓者,如何接得下板。故必一字为之头,以借出口之用;一字为之尾,以备收音之用,又有一字为餘音,以备煞板之用。而「萧」之字头为「西」,尾为「夭」,尾后餘音自然成「鸟」字。诸如此类,不胜其多,音韵诸书,备载甚详,阅之自明。凡字之出口、收音,以及餘者,乃天造地设,自然而成,此理不明,如何唱曲。出口一错,差谬到底,为识者汕笑。必先审明其音,详明字义。知字有头、尾、餘音,则不敢率行开口。明时沈宠绥《度曲须知》云:「开口难,出字难。」即指此耳。大凡出字、收音及餘音皆浑然天成,听之一无痕跡,始称善用。若一有痕跡,则沾泥带水,不堪入耳矣!至字头、字尾及餘音,皆为慢曲长腔言之,若快板短腔之曲,止有正音而已。

 

字忌含糊

 

 学唱之人,无论巧拙,只看有口无口。听曲之人,莫问精粗,先听有字无字。若口齿分明,土音剔尽,即有字有口;若出字不清,四声五音不明,是说话有口,唱曲无口。每有唱完一曲,但闻其声,辩不出一字,令人听之烦恼,此非唱曲之料。舌本生成,殊难强造,须于学曲之初,先去土音,务令净其齿颊,然后再工腔板,此回天之力,无异点铁成金,百中得一,可称能事矣。

 

曲严分合

 

 同场之曲,与独唱之曲,词意分明,不可犯也。即以《琵琶记·赏秋》一折论之,其妙处全在对月光各言心事。曲既分唱,神情亦自不同,则清淡之中,原有波澜;若混作同场,则无所见其情,亦无可施其态矣。况有合唱数句,振起精神,并不冷落。至小生「孤影」一曲,本一人所唱,乃梨园中以「修竹吾庐三径」之下改牛氏接唱,而不知曲文中「嫦娥相爱」指牛氏也,「故人千里」乃指赵五娘也,如何反出牛氏口中,岂非大谬。自「峭寒生」以下应同唱到底。他剧之类此者尤多,举一可以概百。凡同场之曲,虽属一人,而可同唱者,惟行路与出师,不问词理异同,皆可眾声齐合,取其声势雄壮。静则相反矣。

 

曲须自主

 

 丝、竹、肉三音,向皆孤行独立,未有合而用者。今三籟齐鸣、天人合一,亦金声玉振之遗意也。须以肉为主,以丝竹和之,始有主行客随之妙。乃今之歌者,出字过腔,口齿无力,出字不清,随声附和,反以丝竹为主,则听曲者但听丝竹之音而已。从来名师教曲,务使声与乐齐,虽相同之中,则有高低轻重之别,其教曲之初,须将曲中之腔,照唱法分其虚实,务令念熟,不可贪多,由渐而增,习久纯熟,脱口而出,与丝竹之声,合而为一,寻其附和之音不得矣。正音之法,无过于此。

 

说白情节

 

 世人皆称唱曲难,说白易。时论皆然,予独怪其非是。盖曲中之高低抑扬,有一定不移之格,谱载分明,师传之严切,习之纯熟,自能不出范围。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、缓急顿挫,指授既无其人,曲师亦暗中摸索,以讹传讹,相沿至今。此说白之理,日晦一日而人不知。人既不知,则随口念熟,即以为是,且以为易也。每观梨园中人,善唱曲者,十中必有二三;工说白者,百中仅止三四。故曲师不可不择。教者能通文理,则学者受益良多。然于此中索全人颇难。不如仍苦立言者,再为详细缕陈,以告后之学者,但止可为明理者道耳。

 

高低抑扬

 

 唱为主,白为宾,故曰「宾白」,言明白易晓也。宾白虽系常谈,其中悉具至理,此理甚难而亦甚易,得其孔窍则易,不得孔窍则难。今特揭出,以示歌者。白有高低抑扬,何者当高而扬?何者当低而抑?则曰:若唱曲然。曲文有正字、有衬字。逢正字,必声高而气长,若遇衬字,则腔少而声短,且有疾忙带过者,此分别主客之法也。白中亦有正字、衬字,其理同,其法亦同。一段有一段之主客,一句有一句之主客,主高而扬,客低而抑,至当不易之理。再以曲中宾白一段论之,《琵琶记·嘱别》云:「云情雨意,虽可抛两月夫妻;雪鬢霜鬟,竟不念八旬父母。功名之念一起,甘旨之心顿忘,是何道理?」此前二句是客,宜略轻而稍快,后二句是主,宜略重而稍迟。「功名」「甘旨」二句亦然,此句中之主客也。「虽可抛」「竟不念」六个字,较之「两月夫妻」「八旬父母」,虽非衬字,却与衬字相同,其轻快又当稍别。又四六句中之「之」字,乃衬中之衬,更宜轻快带过。是白皆然,此言字中之主客也。每见伶人演剧之不解事者,于白文中之「之」字,与上下字文同一轻重疾徐,此所谓菽麦不辨,尚可称能说白乎?比言宾白,即场上相对之言也。至上场诗、定场白,以及长篇大段叙事之文,尤宜高低相错,缓急得宜。其上场诗四句之中,三句音高而缓,一句略低而带快者,宜在第三句,至第四句之高而缓,较首二句更宜倍之。即《浣纱记·前访》定场诗云:「少小豪雄侠气闻,飘零仗剑学从军。何年事了拂衣去,归卧荆南梦泽云。」「少小」二句宜高而缓,「何年」一句须轻轻带过,若与前二句相同,则煞尾一句益低矣。末句低,则懈而无气势,下接「下官范蠡」,「下官」二字例应稍低,若末句一低,而接者又低,则神气索然不振矣。故第三句之稍低而快,势有不得不然者。此理此法何以要穷究至此?然不如此,则不合古法,元人已如此耳。高低抑扬之法,尽乎此矣。如此教曲,有不妙绝于天下,而使眾人赞美者,吾不信也。

 

缓急顿挫

 

 缓急顿挫之法,较之高低抑扬,其理愈精,非数语可了。其说白竟有当断处不断,反至不当断处而忽断;当联处不联,忽于不当联处反联。此之谓缓急。其中微渺,须以口传意会,非笔墨所可明也。约略言之,若两三句言一事者,须一气赶下,中间断处勿太迟缓;若一句言一事另分一意者,则当稍断,不可径连下文,亦简便一法也。此言其略而粗,未及精详。精详之理,非慧心人不能明也。

 

 至于顿挫亦至要之事,《乐府传声》云:隔垣听之,其人之声色气象,宛在目前,方是曲之尽境,此全在顿挫得法。如喜悦处,一顿挫而欢乐生;伤感处,一顿挫而悲恨出;风月场中,一顿挫而艳情现;威武之事,一顿挫而英气发:此曲理之主要者也。况顿挫之时,正唱者藉以歇气、取气,于唱者大有脾益。今不明理由之人,一片糊涂,呆板直呼,不特曲情尽失,而气分亦竭。元人所谓「撒钱声」、「猫叫声」是也。

 

锣鼓忌杂

 

 场上锣鼓,筋节所关,当敲不敲,不当敲反敲,与宜重而轻,宜轻反重者,均足令唱者减色。此中具有至理,非老于优孟者不知。每于要紧关头,忽然打断;又有说白未了之时,曲调初起之际,横敲乱打,盖却声音,使听者不知所唱何曲。此种恶习,指不胜屈,故为揭出。又有一折将完,止餘几句宾白,而此数语,又系关键要言,乃场上锣鼓催促收场,使说与不说同者,殊可痛恨。故疾徐轻重之间,不可不先为讲明也。


(1924年5月24日《申报》)

 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怀旧梨園雜志微信号:liyuanzazhi新浪微博:@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